山东爷和绛河桥
屯留县境内的绛河桥,以后羿射日的传说而著称于世,又以上党战役的主战场而名扬四海。过去山上的庙宇众多,香客如峰。原来这和山上供奉的山东爷有关。山东爷即三峻爷,就是被宋徽宗封为灵贶王的羿神。
老爷山下有个余吾镇,长期以来一直是上当地区的交通重镇,是潞安府到太原的必经之路,镇北端有座明代门楼,至今仍保留着“三晋通衙”的大字。出县城往北去必须经过绛河。当时,河道宽大,水流湍急,涉水不便,摆渡困难,山东爷想造福一方,在绛河上建一座桥。住在石圪节(原属屯留管辖)的老奶奶听说山东爷要在绛河上建桥,就很不相信他能成功。因为方圆几十里以内根本没有石头。她就和山东爷打赌说,你要能在绛河上一晚上建一座桥,我就能一晚上蒸三担三斗米的糕。谁赢了谁就是屯留最大的神灵。约定之后山东爷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他先是挥着赶山鞭从老爷山赶来一群石头。老奶奶却并不动手,而是暗中偷看山东爷如何建桥。开始她看到山东爷赶着一群羊,可是到了河头村附近,她才看清是一群石头。但她还是不相信山东爷能在一夜之间建成这座桥,到了丑夜时分,山东爷已建好了六孔桥的基础和三孔石桥。老奶奶这时急了眼,就躲在七星台(屯留八景之一,故址在绛河北岸丘岭上)后学了三声鸡叫。山东爷一听鸡叫,心想可能要输了,于是就把剩下的石头丢到河头村,独自跑到了老爷山。他气喘吁吁地跑到老爷山休息了一阵后,才看见东方渐渐由昏黑变白,他心知上当,再返回去继续建桥已来不及。老奶奶在学了鸡叫后悄悄溜到了石圪节的山上。山东爷等日出后十分气愤,就跑到石圪节一个耳光把老奶奶打成了歪脖子。据说石圪节的老奶奶从那以后就一直成了歪脖子,再也扭不过来了。所以多少年前的绛河桥一直只有三孔桥眼,后来的三孔是后建的。1946年发大水曾把原桥冲毁一孔,而桥基丝毫无损,在人民子弟兵的帮助下,屯留人民在旧址上补建了六孔,半个多世纪以来,再也没有冲毁过,屯留人民为了纪念当年牺牲的子弟兵,把它称为烈士桥。
山东爷回到老爷山后,深居简出,很少露出行藏。只是每年春天,天气大旱时就从山里送出一股乌云,行云密布,滋润着十里八乡。后来人们发现这一情况,遇到什么难事就到山上进香,请求布施,往往有求必应。后来屯留、沁县、襄垣、沁源的老百姓都到老爷山来祈祷,也是有求必应。山东爷不仅成了屯留境内最大的神灵,且闻名上党,惠及万民。山东爷还以他的憨厚,接纳了各路神仙,老爷山上的庙宇众多,儒、道、释三教齐聚,恐怕不仅是山东爷的福分,也是屯留人善良、厚道的证明。
现在的屯留人,正在加速老爷山的建设,这是县委、县政府挖掘屯留文化底蕴,加快经济建设,振兴屯留的重大举措。屯留的山水将更美,屯留的人将以更大的热情欢迎八方朋友。
石柱和银杏
唐朝末年,当时的上党郡屯留县里有一姓周德大户人家,夫妇膝下无子,仅有一个取名银杏的独生女儿,与一姓石的丧妻长工之子石柱,从小在一起嬉戏玩耍,可谓青梅竹马。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十多年过去之后,银杏出落的花容月貌,妩媚秀丽,前来周家提亲的都踢破了门槛,周家夫妇乐得整天眉开眼笑,而与银杏同时长大的石柱见此情景却越来越沉默寡言。原来,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美好的情愫在两个亲如兄妹的年轻人心里潜滋暗长,他们相爱了。可是,石柱明白自己家境贫寒,只是个寄人篱下,一文不值的穷长工,而银杏却是主人家的千金小姐,自己能配得上银杏吗?再说,银杏会放弃嫁入富门的机会选择自己吗?……石柱整天心事重重的。
果然,石柱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刻薄、势利的周家夫妇见钱眼开,收了众多聘聘礼中最丰厚的一份把女儿许配给了另一姓郑的富户。然后又来说服女儿银杏,起初银杏死活不同意,但架不住父母的软硬兼施,怯懦软弱的她最后竟违心地答应了。
在即将嫁入郑家的前一天晚上,一直觉得心存愧疚无法面对石柱的银杏犹豫再三还是找到了石柱,低声说了句:“石柱哥,对不起!我……”泪往上涌,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善良宽厚的石柱尽量装作神色平静的样子,真心真意地祝福银杏说:“不,小姐,我是个下人,配不上你!希望你生活幸福,珍重!”说完,石柱默默地退了出来,可怜一个五尺汉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已所爱的姑娘即将嫁入别家却无法挽留。石柱心如刀割,竟失声痛哭,整夜无眠……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石柱便打点东准备悄悄离开周家漂泊他乡,可刚走到村口,他惊愕地发现同在周家当下人的几个年轻人早已等候在那里。原来,石柱为人淳朴厚道,在下人中人缘极好。下人们也都清楚石柱与小姐相爱之事。如今见小姐要嫁人,他们都为石柱感到难过。他们料到石柱会在小姐完婚前离开这个伤心地,便约好前来送送石柱。
辞别自已往日的几个朋友,石柱心中既有悠悠不止的感情伤痛,又有绵绵无尽的友情温暖。一时间,百感交集。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该身向何方。正在这时,他发现道旁有一衣衫褴褛的行乞的老人,想必是饿坏了,老人面如土灰,行步踉跄。石柱心一酸,忙把老人扶住,将朋友送的干粮全部给了老人,没等老人回过神来,便眼含热泪大步离开。背后传来老人嘶哑的抽泣:“好人哪,好人!……”
石柱继续沿路往前走,经过集市时又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姑娘正跪在道旁,头上插着草标,身前是:“自卖只为救病重母”的牌子,善良、热心的石柱又差点心酸得落下泪来。他走上前去将面黄肌瘦,一脸苦色的小姑娘拉起来,随手塞给她一个钱袋,嘱咐道:“小妹妹,快去给母亲买药吧!服侍好母亲,千万别再卖自已!”小姑娘热泪盈眶,哽咽着要给救命恩人嗑头,石柱忙拉住了她,没再说话便继续朝前走去。
捐光了所有的钱和干粮,石柱已是饥肠漉漉,却又身无分文,但石柱一点也不后悔。沿途所见民生凋敝,百姓穷乏之景象让他心里十分难受。他发誓要尽自已的全力帮助穷苦乡亲。此时,他心中装的全是百姓的疾苦,个人的感情伤痛已荡然无存。因为他觉得,个人的感情不幸比起百姓的苦难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就这样一路走,石柱一路为所遇有困难之人提供力气上的帮助,而肯接受的,只求一日三餐能够果腹而已。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石柱在帮助百姓的过程中性情变得更加宽厚、仁慈,而个人的荣辱得失在他心中已淡如烟云。一天,老爷山上金禅寺里的一个沿途化缘的慧通老和尚发现了他。观察他的言谈举止,觉得他六根清静,超凡脱俗,便问他愿不愿意出家为僧。在听慧通和尚讲解说出家人本就是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之后,石柱欣然剃发为僧,拜慧通和尚为师,被赐法号为先师和尚,斩断尘缘,继续普渡众生,也一心向化,面慈心宽,多行善事,深得百姓爱戴,在方园几百里内声名远播。
几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先师和尚像往常一样静坐问禅,第二天弟子进来送饭时才发现他已然坐化。而就在这时,寺后凭空耸起一塔,上下九层,巍然耸立,弟子们默然顿悟,这塔就是师父先师和尚的化身啊!寺内弟子对着塔身肃然而拜。想及师父生前广结善缘,普渡众生,功德高厚,其化身塔也已超过七层,于是将此塔取名为“舍利塔”。
正在此时,一位衰老虚弱却神色激动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迈进寺门,四处寻找先师和尚。她就是昔日的银杏。原来几十年前银杏嫁入郑家后很快发现丈夫不务正业,是个酒色之徒,不由暗生悔意。婚后,丈夫仍不改恶习,照旧拈花惹草或者滋事生非。银杏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咽,整日以泪洗面。然而,银杏的懦弱、迁就换回的只是丈夫的更加放纵和粗暴。到银杏二十几岁时,丈夫更是瞧不起红颜渐老、日渐憔悴的银杏。于是,一纸休书将银杏赶出了家门……痛苦、悔恨咬啮着银杏,她真想一死了之。可想到自已日思夜想的石柱哥,她决定活下来,直到找到他,当面求他原谅。然后,即便是死,她也心甘情愿。于是,她便沿途乞讨,到处打听石柱的下落,一年一年,她执着地寻找,艰难地熬到了现在。最近,她才打听明白,金禅寺的先师和尚原来就是当年的石柱,于是,她急迫地奔寺而来。
然而,银杏还是来晚了,终于找到石柱之时,听说的竟是他已于昨夜坐化圆寂。而寺后之塔便是他的化身的消息!银杏只觉得万念俱灰,拼力来到塔前,她嘶声喊道:“先师和尚——石柱哥!”然后,她的身子晃了几晃便颓然倒地,遂化作一棵银杏树……于是,千百年来,银杏树依傍着舍利塔,历经风雨沧桑,直至今日。
无影山的由来
屯留县境内208国道西侧有一座山岗叫无影山,海拔高1100米左右,方园大约55亩地,山坡上的紫砂岩已经风化成了粉粒状。山边缘被反复冲刷后演变成了梯田,但它扑塑迷离的故事却一代代留传下来。
传说,夸父追日行至此地的时候,干渴难忍,忽然看见一条清澈碧绿的小河,他二话不说爬下就喝。该河从官庄流过来,汇聚了老军庄、南浒庄、北浒庄、南渔泽、北渔泽五个村周围湖泊水,流经小河北、积石和峪里,流进了漳泽水库。夸父一口气喝干了河水,然后一边抹嘴一边磕了磕鞋里的沙子,夸父鞋里的土圪垃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正巧罩住了河堤上吃青草的黄牛。黄牛“哞哞”叫了两声,夸父一心追赶太阳,一点儿也没听到,继续向前奔跑而去。
但如来佛听到了黄牛的求救声,他屈指一算,原来此牛与佛有缘,该有此劫。便食指一弹,土圪垃变成了浑园的山岗,黄牛变成了金牛,负责守护此山,保佑这里的生灵。因此,人称活宝山。
人们从四面八方跑来观看,奇怪的是人站在山下有影子,一上山影子就消失了,于是,人们叫它无影山。
后来,人们逐渐在山上裁下松树、柏树和梧桐树,修建了南大寺,南大寺具体建于何年不详,毁于什么年代也不详,只听人说寺里住过和尚,和尚收养过残疾弃婴。
许多许多年后,村民们又在无影山上修建了关帝庙,关公塑像两侧塑造了长子关平、马夫周仓的像以及曹操送给关羽的十二个美女的像,塑像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村里兴起了庙会,很是热闹。
大清同治六年四月,同治皇帝巡游天下,曾经在此停留过,还恰巧夜观到火凤凰飞到无影山的奇迹。为此,村民们兴奋不已,便在无影山上树起文风笔,一大两小,三支笔呈弧形分布于山顶,弧心朝东南方向,大笔约五米多高,笔杆约二尺半粗,寓意当地人才倍出。
过了好多年以后,上村、积石、小河北和石室、寺底等几个村的人听阴阳先生说文风笔破话了他们村的风水,就集合起来,用四十多头牛把三支文风笔全拉倒了,还拉走了小文风笔。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站在山上有了影子。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到上党大地时,拆毁了无影山上的庙宇,砍掉了两个成年人才能围抱住的大松树大柏树等,建筑起三层高的碉堡,镇压反抗,残害百姓。
新中国建立后,无影山附近的东湖里还有红金鱼、青蛙等生存;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湖水逐渐干涸了。八十年代中期,常村矿在这里开建,挖出了战国墓和汉代墓,还有大象化石,象牙长一米多。
现在,人们又在无影山上栽下许多松树柏树,又树起了一支文风笔(原来的一截大笔杆和一个文风笔底座仍在山上),意在把无影山的美丽留给游人,把迷人的传说留给后人。
丈八庙原是红土坡
在明朝之前,丈八庙叫红土坡。
红土坡有一对夫妻,男人叫王小旦,身高四尺六寸,女人叫李小英,身高四尺五寸,是红土坡最矮的一对夫妻。
王、李结为夫妻之后第五个年头生了一个小男孩,起名叫王俊堂。
王俊堂自出生以来,身体非常健康,也非常聪明伶俐。王俊堂从小就爱读书习武,在学校读书期间,文化课和武术课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全校老师和学生夸王俊堂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学生。
王俊堂长到十八岁那年,身高就达到一丈八尺,而且很有才华,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大家夸奖王俊堂是个奇人,前途无量,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从那时起,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了红土坡有个特殊的青年。
王俊堂二十三岁那年,皇王开考,王俊堂考中了一个武举人。消息传到红土坡以后,全村男女老少都非常高兴,家家户户放鞭放炮,共同庆贺红土坡出了武举人。大家高兴地说:“王俊堂开考中选,是咱红土坡的光荣,也是大家的心愿。”
当大家得知王俊堂即将返家的喜讯之后,红土坡张灯结彩,大家敲锣打鼓亲自到十里以外去迎接王俊堂凯旋归来。
王俊堂进村后,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顿时全村沸腾起来,唱歌、笑声、鞭炮声和锣鼓声交织在一起,简直像个闹市。
王俊堂看到此景,激动地热泪盈眶,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王俊堂能有今天,这都是红土坡父老乡亲对我的爱护、帮助和支持的结果,这些荣誉应当归功于叔叔大爷和婶婶大娘们,没有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我王俊堂一事无成。今天在这里我向父老乡亲们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大家。
王俊堂上任到职之后,始终没有忘记家乡人民的培育之情,把乡亲当做自己的亲人,心里总是惦记着家乡人民的疾苦,真心实意为家乡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一心一意让大家都能过上安康幸福的美好生活。
王俊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俊堂在任职期间,积极帮助家乡兴修水利,引水浇田,有时王俊堂亲自到现场指挥,并积极参加劳动。二年功夫挖引水渠道二十华里,可浇粮田三千余亩,增收粮食三十万斤。另外,他还带领大家开垦荒山,扩大土地面积。在王俊堂的组织和带领下,二年开垦出粮田一千余亩,又能增收粮食三十万斤。从此,家乡人民全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红土坡的父老乡亲,为了纪念红土坡的光荣历史,也为了纪念王俊堂为家乡做的贡献,把红土坡改为丈八庙,从此,红土坡便成了丈八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