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上,晋东南与豫北(古河内郡)是同党,连语系同属晋东南;与山西都属于山西高原,属于高台上的中国;与华北几省市有一个太行山与“晋冀鲁豫”的连结,著名学者王大有先生就提出这个“大太行”概念;与中西部有一个山地的认同,我提出山地文化来反复强调,晋东南是山地中国的一个缩影,来提醒人们注意。外部人看待这里,笼统地看,虽然这些年城市化运动发展,晋城、长治两个名字脱颖而出,但它们无法丛文化地理上替代“晋东南”这个概念。
晋东南是个大家庭,16个儿子16朵花!其民俗之丰富,中国甲级。不知从何时起,每县都有一个代称,如沁县“疙针”,长治“瓜皮”,襄垣“鬼子”,潞城“汉奸”,壶关“疙瘩”,阳城“猴”,晋城“嗲”,高平“疙台”,陵川“忽木”(指智力低)……!有“长子疙瘩屯留瓜,襄垣“鬼子”没脑凹,晋城推着小车卖他妈”之说……里面的内涵之博大,非字意可以解释,充分体现着它们的个性及相互间的亲和。
从著名的泽潞商帮看,泽潞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并称的,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华大地。就像兄弟俩,在外地开设有泽潞会馆,从未分开过。当然长治与安阳、邯郸,晋城与洛阳、开封的联系相对紧密,其中有经济利益在里面。从内部看,壶关与陵川、长治、长子与高平民间交流密切,大峡谷把壶关、平顺与陵川,还有林州联系起来,共享这种天赐。
唐明皇李隆基本身也能证明,他任潞州别驾时住在长治,但经常到晋城游玩,并在黄花街上找了卖艺情人带回王宫,这就是赵丽妃(祖籍长治县西火)。李隆基当皇帝后,来过晋东南三次,叫垂幸,并免税给两地人民,叫施恩,所以两地人都怀念他,把他风流故事写进地方旅游书里,千年津津乐道。
如1933年出现的北寨师范,因校址在长治北4公里处,加上是合伙集资联办,因此叫上党联立乡村师范。因为本校是股东制,董事来自上党各县籍,竟然都是当时有名的大腕,如晋城有中将李生达、高官马骏,沁水是省府秘书长贾景德,长治县有官员兼巨富裴宝棠、郭保清,长子是省副参议长高洪,壶关有军长秦绍光,沁县有丘仰浚,屯留有连天祥,沁源有阴毓桂、潞城李墨卿……十六县人物均有,整个一个晋东南籍的名流俱乐部呵!连师生也源自这些县,除了16县,还有安泽、浮山、和顺,属于大晋东南范畴啊。
还有1945年上党战役,波及到长治和晋城两地,攻打长治的四五万民兵来自上党16县。长治及周围4县是主战场,收尾阶段却是在沁水桃川完成的,结果国军第19军军长史泽波被活捉。 还有作家赵树理。他出生在沁水,但在长治师范上的学,后来避难在阳城沁水。此后干革命先在阳城,后到长治,搞创作、成名主要在这里;1950年代挂职又在阳城、晋城一带,连他文革中挨斗也是先晋城后长治,再太原。至今,其后人把两地都看成故里,两地也都在打这张牌。但我感觉,孤立的看赵的归属都不完整、生动,需要包容,打破小地区本位,联合经营之才像回事。 今天来说,晋东南虽然已不复存在,但长治、晋城两地文化经济来往仍无法分割,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特殊关系。如晋城煤业集团在长子县开了赵庄煤矿,天脊集团也在高平建有分厂。由于长治在医疗教育方面的相对优势,晋城人看病、求学往往首选这里,高平陵川一带有民谣称:“小病到和平,大病到北京,不要命的在高平!” 和平指长治的白求恩和平医院。据有人目击,在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的墙上,涂有这样的简易广告:“到和平医院,请拨打手机——”,而后马上有出租车开往那里;而长治人南下中原必经晋城,所以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兄弟俩。从炎帝文化也能看出,羊头山处在两市交界处,兼有三县,因此要开发炎帝,必须两市联合才算完整。以上这些都说明长治、晋城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