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土地流转
屯留电商
一村一品
屯留企业
乡村旅游
村网通
招商引资
屯留小区
屯留供需
信息
房屋出租
房屋买卖
招聘求职
人才查询
征婚交友
二手物品
出售求购
便民电话
商家信息
屯留
屯留特产
屯留景点
屯留美食
屯留名人
屯留历史
屯留民俗
便民
城乡信息
屯留头条
旅游服务
二手市场
现场直播
乡村振兴
网站首页 >> 屯留历史:卞和与屯留余吾镇的渊源

卞和与屯留余吾镇的渊源

2013-05-05 21:38:45 浏览:9517

到屯留余吾镇,让我想起了卞和,就是那位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的发现者。
  想起了卞和,我的思绪不由得穿越到了两千七百多年前。春秋时,楚国荆 (今湖北襄阳南漳县巡检镇)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了一块璞玉,便拿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命宫中玉工来辨识,那个玉工只粗略地看了一眼,就认为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犯下欺君之罪,就砍了他的左脚。不久,楚武王即位,卞和再将玉献给武王,被以同样的理由砍去了右脚。楚文王即位后,年老体衰、已无法行走的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中痛哭,三天三夜后眼泪流尽、双目出血。文王知道了,派人去询问,卞和回答:“我不是因为双脚被砍掉而悲伤,而是因为宝玉被当做石头而难过。”文王令人取回卞和发现的那块璞玉,剖开后果然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有人形容此玉颜色光润、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楚文王获此美玉,十分高兴,为表彰卞和的忠诚,因卞和又名和氏,遂命名为“和氏之璧”,卞和本人被封零阳侯。精美的和氏璧出世后和当时随国的随侯珠齐名,并称春秋二宝。
  楚文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视为价值连城的传国之宝。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之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拿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楚威王捶胸顿足,下令严密搜查,但无果而终。又是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惠文王慑于强大秦国的威力,派大臣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演绎了流传千古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接下来,也就产生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将相和”的美谈。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人手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称之为“天子玺”。天子玺上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成为“皇权天授”的象征,也成为历代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从此以后,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就这样玉玺一直在各朝皇帝之间转手,一直传至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又遭厄运。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时期的后唐废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来成为后晋皇帝的石敬瑭勾结契丹将后唐击败,李从珂持玉玺在都城洛阳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卞和发现的璞玉,被剖为和氏璧又被制成传国玉玺,玉玺在历史的记载中不时露出神秘的面孔,而玉玺最初的发现者卞和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便不再被史书提起。那么卞和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好像也没有人真正关心这个问题。然而在山西屯留的余吾镇,却有不少人经常忆起卞和。
  过了屯留县城,往西不多远就是余吾古镇。早在远古时期,余吾就有了居民,并建立了小部落“徐吾氏”;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徐吾氏”被封为 “徐吾氏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吾氏国的建制地位一路直下,春秋战国时,徐吾氏国归晋国管辖,被封余吾县 (这时徐吾已改名为余吾),比屯留县早建300多年。到了隋唐,余吾成为潞州管辖的一个镇。从此,余吾一直延续隋唐的设置。今日的余吾镇仍不失它的古朴优雅,元、明时期的南北城门至今保存尚好,用当地话叫 “券门”,即 “南券”、“北券”。城门上阴阳两面皆有眉刻,南为“三晋通衢、物华天宝”,北为“古纯名镇、人杰地灵”。
  关于卞和的故事,在余吾镇的多个村庄都有流传。相传卞和献玉楚文王之后,封官不久云游到上党,来到了现在的余吾镇辛村。不过那时候的辛村还不叫辛村,至于叫什么名字已无从考证。村民见村子里突然来了一个没有双脚的人,身下坐着一个草垫,有好奇的村民上前打问,才知道原来这人就是卞和。村民们非常可怜卞和,觉得他从千里之外,用没有双脚的腿,千难万险、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加之大家敬佩他献玉的忠心,都感觉他太辛苦了。卞和在村子里住了一段时间,就又到了离辛村不远的紫荆山村,即现在的紫金山村。卞和离开“辛村”后,村民为了纪念他,就将原来的村名改为“辛村”。
  卞和是在楚国的荆山上伐薪获得美玉的,不知道他是否因为村名的原因从辛村到了紫金山村。当时的紫金山村只是个小自然村,归属坪村管理。卞和在紫金山村又逗留了一段时间,病死在村里。村民就把坪村又称为卞和庄,还名获璧村。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二记载:古纯留城(今屯留县),在今县西十里之平村(坪村),一名卞和庄。
  卞和去世后被当地人葬在了紫金山村东面一块高地上,它的地界属于今日余吾镇的北魏村。《屯留县志》载:卞和墓,在西北10公里的余吾镇(北)魏村北台地。古碑剥落字迹不清,俗称卞和墓。
  从屯留县城驱车出发不一会儿就到了余吾镇,稍作打听就找到了北魏村,沿路上被问道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卞和墓的事,有的还称卞和墓为和氏墓。一位正在地头干活的吴氏老人告诉我,听村里上辈老人讲,有南蛮子曾盗过卞和墓,好像挖出了十二属相的文物。
  拨开枯黄的玉米秆,穿过一片冬日的玉米地,卞和墓呈现在我眼前。那是一座高3米左右、长10米左右的椭圆形大土堆,黝黑的墓土和周围的黄土颜色明显分开,显示着岁月的久远。墓土堆上有的只是荒草和枯树枝在风中摇曳,县志上提到的那块字迹不清的石碑,也毫无踪影了。也许是村人为了沾卞和的灵气,卞和墓的周围有好多座普通村民的坟墓封土,让人觉得有些阴森。一架高压线塔也建在卞和墓的旁边,是那样的不伦不类。
  在屯留余吾镇,我毫无思想准备地听到卞和的名字和故事,在那几个和卞和有关的村子里转悠的时候,几个关于卞和的问题,我怎么想也想不通。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和氏》,书中表述的卞和是一位琢玉高手。可他为什么在发现那块璞玉后,不亲自把它剖开,琢磨成器后再献给楚厉王,而非要将璞玉直接献出受到误会而失去一足?更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已经失去一足的卞和并不吸取教训,仍然又第二次将璞玉献给楚武王,结果再受误会又失一足。难道他仅仅是为了表示执着吗?据说,楚文王将卞和第三次献出的璞玉制成和氏璧后,感叹卞和失去双足仍坚持真见的精神,说:“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不倒翁”说法和不倒翁玩偶。令我更想不通的是,失去双足而行动十分不便的卞和,在当时交通那样原始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千里迢迢从楚国所在地来到屯留?一路上的风霜雪雨、饥渴劳苦,他是如何克服的?是他一个人云游,还是有人相陪……

网友评论:
我也评论:

热门推荐

关于屯留588信息网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7 - 2014 屯留588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