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普通的农民,四十六载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堂叔王文明,用他的爱唤回了堂叔对生命的希望,演绎了一段真情如歌的佳话,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爱心之歌。他就是屯留县路村乡姜庄村的花甲老人王新堂。
1969年,王新堂的堂叔王文明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造成截瘫,下半身失去知觉。“叔叔没有子女,生活又不能自理,没人管可不行。”当时只有18岁的王新堂没多想,毅然挑起了照料叔叔的重担,这副担子一挑就是46年。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叔侄俩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从县里到市里,再到北京,不管是治疗还是康复训练,王新堂始终陪伴在叔叔王文明的左右,吃饭穿衣,拉屎接尿,从轮椅上抱到床上,再从床上抱到轮椅上,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致。
王文明告诉记者,其实王新堂并不是他的亲侄子,只是一个堂侄子。由于自己身边不能离人,新堂无法出外找工作,甚至为了照顾他,王新堂至今连个家也没有成。王文明说,侄子为人忠厚老实,年轻时也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女方觉得他叔叔是个包袱,而王新堂又不忍心丢下叔叔,就这样,一年年岁月流逝,王新堂的终身大事就耽误了。每当叔叔说起这些,王新堂总是一句:“当初照顾他是我自愿的,别人不能接受,我也能理解。”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王新堂从一个十八岁开始推轮椅的年轻小伙儿变成了年过花甲的老者,从二十八岁坐轮椅的堂叔也成为古稀老人。
前几年,县民政局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安排他叔侄俩在县医院看管存放自行车,多少能挣点补贴生活,可是现在叔侄俩均已年逾花甲,不再适应那份工作了,只能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姜庄村。家里只有一孔破旧的窑洞,买菜都要走三里地,靠着政府的救济和种地勉强维持生活。但是,不管是在县城还是在乡村,王新堂依然一如继往侍奉着瘫痪的堂叔。经过多年的护理,王新堂开玩笑的说他已经是半个医生了,输液打针都能自己做。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 采访中王新堂跟记者说,“孝是责任,重在坚持”。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话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孝顺不仅仅是品质、是美德,更重要的是责任。正因为有这样的意识,生活中的王新堂常怀孝顺之心,责任之心,几十年如一日,以实际行动演绎着人间的大爱。对于王新堂的孝行,姜庄村的乡亲都很敬佩他。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乡亲还对王新堂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新堂的这种孝行给村里树立了好榜样,46年,实在不容易啊。”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王新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久病床前有孝侄”,他用拳拳孝心演绎出人间大爱。 (张慧科 韩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