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县路村乡姜庄村有一位农民汉子,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中国传统二十四孝典故中没有的孝道故事——“新堂侍叔”。他叫王新堂,六十三岁,侍奉截瘫叔父四十多年。为此,他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没有娶妻也没有子女,至今只身一人。
一九六九年十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当时只有二十八岁的王文明即王新堂的叔叔,腰椎骨折,造成截瘫下半身失去知觉,多年求医终不得治愈,只得接受现实坐上了轮椅。当时只有二十岁的王新堂担负起侍候叔叔的任务。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王新堂改写了这句话,做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久病床前有侄子”,四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尽心的服侍叔叔吃饭穿衣,拉屎拉尿,从轮椅上抱到床上,再从床上抱到轮椅上,生活上的细小末节无微不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堂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小伙,推轮椅推成了年过花甲的老者,他的叔叔从二十八岁坐轮椅坐成了古稀老人。如果是亲生父母从法理和道义上应该说子女是有义务的,可是王文明是王新堂的叔叔,这就实在是难能可贵了。前几年,县民政局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安排他叔侄俩在县医院看管存放自行车,多少能挣点补贴生活,可是现在叔侄俩均已年逾花甲之年,不再适应那份工作了,只能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姜庄小山村。但是,不管是在县城还是到村里,王新堂一如继往,不抛不弃,一如继往侍奉着瘫痪的叔父。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县委通讯组工作,因他们叔侄俩半义务存车,你愿给钱就给,不给就推车走人的事迹,采访过他,加上我爱人在县医院工作和他们就成了老熟人了。今天上午,应朋友相约来到了姜庄村,我第一件事就是看望一下这叔侄俩。两孔传统的土窑洞,几件旧式老家俱,一辆破旧轮椅车,院里一囤子玉米棒子。他们叔侄俩见我的到来非常高兴,聊天之中了解到他们叔侄俩身体都还不错,生活比较艰难,但是他们没有什么抱怨,也没什么悲观情绪,看上去都老了很多,但是脸上充满了笑容。我走时,王文明老人紧握着我的手,眼含泪花,指着他的侄子新堂说,“新堂这孩子命苦啊,因为我连累他一辈子。”新堂憨厚的笑了笑说“没什么,习惯了,只要我叔高兴就行!”
这真是个巧合,今天正好是世界残疾人日,发到微信中,一是记念这个节日,二是愿天下多几个王新堂这样的好人孝子吧……
送“老歌”回家
今年10月31日是两首抗战老歌重返屯留三周年的日子。四年前的今天,年逾花甲的朱小平夫妇来到屯留县送歌,所送的两首歌曲是70多年前,其父亲朱节在敌后根据地屯留县东故县村抗大一分校创作的抗战歌曲《我们冲过封锁线》和《晋东南进行曲》。同一天,中央电视台新开辟的《音乐告诉你》栏目,播出了对她们夫妇的采访——《寻找父亲的战歌》。朱小平夫妇为了寻找父亲朱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创作的这两首歌曲,自费驱车行程4000余里,重走父辈抗战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1月,22岁、朱小平的父亲朱节作词作曲,在山西屯留县故县村,写出了著名歌曲《我们冲过封锁线》。歌曲描述了1938年12月底,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3000余名师生,从延安出发,运用军事智慧,徒手冲过日军灵石县同蒲铁路封锁线,于1939年2月胜利到达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屯留县故事。歌曲以雄壮豪迈的旋律,唱出了投身抗日前线的热血青年的抗战心声。歌曲创作至今已经整整74周年了,尽管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那个时代的历史也成为遥远的过去,但是这充满激情的旋律还久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创作背景
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国破家亡的社会变革时期,我们的革命先辈把民族的安危置于第一,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青春年华投身革命。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拯民族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出生于1916年12月12日的朱节,祖籍是安徽肥东县撮镇朱首村人。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1月,他辞去小学教师的职位,毅然离开家乡,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抗日救国。1937年12月在陕西云阳八路军青年抗日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任云阳八路军留守处政治教员。1938年5月,到延安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于11月分配到八路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工作。1938年12月,他响应中央号召,随何长工部队从延安东迁到晋东南。此时,山西大部分地区被日寇占领了。由于缺乏武器,干部学员只能徒手行军。到了山西灵石县,要过日军重兵把守的同蒲铁路封锁线。在吕梁山,部队与115师陈士榘支队会合,陈部派了两个连,护送部队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终于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附近的屯留县故县村抗大一分校驻地。他历任训练部干事、宣传科干事、长治县军政干校政治处主任。
两首歌曲的出笼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面对抗大一分校3000多名学员,在校长何长工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超的军事智慧,成功从敌人的鼻子底下,徒步穿过封锁线,胜利到达敌后的英雄壮举,朱节非常高兴,非常激动,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激情歌曲《我们冲过封锁线》,热情歌颂了肩负抗日重任的八路军,奔赴敌后办学的英勇行动。朱节回忆说,“我们冲过封锁线,是进入敌后的第一个很英勇的行动。我就写了一首歌曲,先写的歌词,然后配上曲。当时就在晋东南唱开了。并且随着抗大毕业生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开始在华北唱,后来华中唱,整个华南也唱了,整个敌后区也传开了。
星光映着汾河湾,月色迷着吕梁山,
我们雄壮民族革命队伍走在敌人碉堡下面。
我们马儿不嘶,我们整装向前,冲过同蒲线!
你看!山头火光引照我们在前方。
你听!同志们的呼吸坚定而沉着,钢铁般有力。
星光映着汾河湾,月色迷着吕梁山,
我们雄壮民族革命队伍走过敌人封锁线。
克服一切困难,变敌后方为前线。
新中国的强大在眼前,
新中国的强大在眼前!
紧接着,抗大一分校全体师生在屯留县开始了全新的学习、训练生活。面对军内民主,官兵平等,战士之间互相友爱的新军风。面对八路军、学员与当地老百姓的和平相处,团结友爱,情同鱼水的军民关系,他又一次被感动了,于是他挥笔创作出第二首抗战歌曲《晋东南进行曲》(一分校政治部宣传干事久鸣作曲)。这首歌歌也是受到根据地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200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山西省长治市市委宣传部部长史耀清同志主编的《红色寻光》中,还提到了抗大一分校朱力生、王久鸣合作谱写的《晋东南进行曲》。由此可见,山西人民没有忘记这首歌。
太阳照红了东方,春风吹荡着麦浪。
我们自由的走,纵情的唱,在这广大的平原上。
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敌人,有过这样的后方。
东从太行山,直到同蒲线,黄河边,
怒吼着武装着抗日的民众八百万;
八百万,游击战,到处打得敌胆寒;
你敢从那里进攻,就立刻消灭你在那边。
太阳照红了东方,春风吹荡着麦浪。
我们自由的走,纵情的唱,在这广大的平原上。
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敌人,有过这样的后方。
全国的老百姓,工农兵学商,男女老少壮,
团结抗日,像一个人一样。
太阳照红了东方,春风吹荡着麦浪。
我们自由的走,纵情的唱,在这广大的平原上。
朱节,1982年离休前在航空部工作,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于2000年去世,享年83岁。2009年11月1日,朱小平夫妇来到父亲朱节两首老歌的创作地屯留县故县村(现属长治市郊区),同村委会的干部们一起观看了中央音乐台《音乐告诉你》对这个节目的重播,向村委会赠送了《我们冲过封锁线》音乐CD。
对方取消在线传输,转为发送离线文件“QQ截